“跟进式教育”理念推动高BOB体育app在线官方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闻资讯     |      2023-01-31 07:33

  BOBVIP体育【摘要】以“跟进式教育”理念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坚持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活动跟进,深入学生、围绕学生、亲善学生,健全多方位服务机制,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

  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推进落实资助育人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资助工作不能仅停留于保障型“扶困”,而应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在智力上自立,在志向上自强,不断提升独立、自主、向上的人生境界。

  “跟进”可解释为“及时介入,采取进一步行动”。“跟进式教育”即紧紧围绕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遵循教学规律,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有用之才。“跟进式教育”将“跟进”的思维和模式运用于学生教育实践,强调思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需要。通过“跟进式教育”,确保教育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并将教育目标顺利落实到教育实践,实现“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跟进式教育”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及互动性等内在属性,是解决高校目前资助育人困境的有效方式。

  交往实践理论:“跟进式教育”与资助育人的主体性特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特点之一便是多极主体性,“跟进式教育”理念既摒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说”的“主体客体”模式,也突破了“双主体说”的互为主客体模式、“多主体说”的泛主体模式,以及“相对主体说”的主客体的确定又不确定模式,构建了“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中介)主体(受教育者)”的新结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与教师均被纳入交往实践的框架,形成独特个性多级主体形态,摒弃传统“灌溉式”教育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得到尊重和满足。在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贯彻“跟进式教育”理念,有助于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为中介手段,通过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以人为本:“跟进式教育”与资助育人的人本性特点。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把“人”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跟进式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个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汇聚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方式认同,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四位一体的育制,统合、调整现有的教育内容,并以时代发展的历史纵向坐标和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横向坐标为基准,以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活动跟进四个工作模块为条目,BOB体育app在线官方使教育内容更系统、完善、科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

  循序渐进:“跟进式教育”与资助育人的持续性特征。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跟进式教育”理念的价值旨归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健康发展,将个人发展融入集体、社会、国家发展中。高校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围绕贫困生“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怎么立德”“如何树人”等工作重点设计培养方案,持续性推进,以期达到培养目标。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同样体现了持续性教育的特点。因此,“跟进式教育”理念与资助育人在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上具有高度统一性。

  把握贫困生思想动态,积极拓展资助育人实质内涵。高校资助工作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跟进式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其思想特征为重要依据开展教育。信息化时代,及时有效跟进新事物、新思维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面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要以学业教育为抓手,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动力,做好扶智、扶志工作。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教育学习活动、党员教育实践等,在思政课第二课堂中安排“亲身参与”等实践活动。此外,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主体,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他们还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关心、关爱,因而也要教育其懂得感恩回馈、立志自强。

  强调主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大德育工作机制,深入推动资助育人落地生根。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面临很多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资助育人要跟进贫困学生实际生活,坚持深入学生、围绕学生、亲善学生,家校合力跟进学生,以“全员、BOB体育app在线官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跟进式教育工作体系细致有力地帮扶困难学生。比如,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的问题,依靠管理人员长期细致地跟进式摸排了解,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问题,亦有高校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等数据,甄别经济困难学生,提升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

  贴合个性化实际需求,健全多方位服务机制,切实满足资助育人多元需要。高校工作人员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是教育管理者亦是服务工作者,服务跟进的工作理念要求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同时,亦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让这份温暖内化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跟进式教育实践中,要注重人文和情感关怀,增加服务跟进意识,针对多元需求的学生,应给予多元化帮助。例如,对于缺乏自信心的贫困学生,可以引导其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团体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提高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贫困生,采取全方位指导、全过程跟进、全员参与的学业帮扶机制,个性化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发挥隐性德育优势,BOB体育app在线官方搭建多样化帮扶平台,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发力。传统的显性德育向受教育者直接讲授理论知识,灌输教育内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德育以其隐蔽性、间接性和持续性有效弥补“说教型”教育的劣势。积极向上的大学生课外活动正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丰富的课外活动包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跟进大学生课外活动,提升贫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良好校园活动氛围的熏陶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变和提高,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在多频次的志愿活动中了解社会、奉献爱心、锻炼实践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成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专项课题“跟进式教育理念下的资助育人实践途径研究”(项目编号:X-a/2018/06)的研究成果】

  ①薛健飞、浦玉忠:《高校思想教育范式转换研究以对“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剖析为例》,《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②骆郁廷:《论思想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4期。

  ③浦玉忠、薛健飞、李萍:《“跟进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